世纪工程-人工运河经济的机会和挑战

中国最早从春秋时期就开始挖运河了,干了两千多年,在之后的每个朝代都没间断过。而近期我国又将投资8500亿,准备开展一项号称“世纪工程”的内陆大运河计划。开建运河到底能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作用和经济效益呢?

在古代,我国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,老百姓都在自己的小圈子生活,互相贸易交流的机会不多,有条路能让信使往来就行了,所以北方运河主要作用就是引水灌溉农田,而其中最成功的工程就是秦国的郑国渠。

大家都知道关中地区沃野千里,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,渭水的两条南北向支流泾水和洛水距离太远,中间的大片土地都是干旱的盐碱地,根本没法耕种。于是秦国开了一条运河联通泾洛两水。这条郑国渠全长300多里秦国用了10年,把这工程完成后,粮食增产好几倍,国力大增,没过几年就把旁边的韩国给灭了。

北方运河主要作用就是引水灌溉农田,但南方雨水充足,水道密集,怎么也热衷于挖运河?这就得说说运河另外一个重要功能。

古代靠人力、兽力的运输条件,出征打仗走陆路就是烧钱,每个士兵队伍后面都得跟着运粮队,一路走一路吃,等到了战场可能粮食也就吃完了。

南方军用物资主要依靠水运,比如吴楚两国如果打起来,沟通就比较方便,他们处在长江的上下游,如果互相看不顺眼,抄家伙上船,顺着大江就能干上。

但是水系之间如果没有联通的,就没办法靠水路来运输军队和粮草了。比如吴国强大的时候一直想揍齐国,按照攻击路线从南向北,走水路就只能利用长江支流,这就有问题了,一方面支流跑不了大型船只,另外一方面顺着支流源头只能把船开到两侧山地,还得下船再改步行,效率就极低。

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长江支流与淮河两个水系。这两条支流加上一段人工开挖河道,就是运河了。出于这种目的开挖的运河,比较早的是吴国打通长江和淮河的“邗沟”。


说完黄淮、长江支流水系,再往南就到了珠江水系。

不过当时珠江和中国核心区有五岭隔绝,沟通不便,五岭以南的广西广东在当时的战国群雄看来就是夷外之地,所以没人关心。

秦统一六国后,秦军南下最大的麻烦就是南粤蛮族的游击战。如果说搞正规军打法,秦军可以把南粤虐成渣渣,一旦陷入丛林战就不行了,在湿热瘴气、野人的袭击下,秦军损失惨重,大将伤亡。

随后的秦军改变了策略,在南岭以南的河谷地带驻军队,跟那些蛮族打持久战。但这就面临粮草运输的问题,人马翻越南岭问题不大,但如果持续的粮草物资输送,光靠赶着马车翻山那就不行了。

所以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工程–“灵渠”。

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,外商最先来落脚的是内陆河流的出海口城市。

外商把原材料运来,本地加工以后,成品直接就装船拉走,全程基本不需要跟内陆沟通,所以当时内河航运需求不大。

后来咱们产业搞升级,走上金字塔塔尖,具备产业链的生产能力,很多零部件就可以放在国内生产,而沿海地区企业扎堆,土地人工都不便宜,再干组装这种低端业务很不划算,所以企业会把高附加值的设计和销售留在沿海,把生产端向内地转移。

而为了节省物流成本,企业会顺着两条大江向中上游转移产业,比如武汉、成都、重庆这些二线“海港”城市。

这种转移带来的后果就是内河航运紧张,特别是长江主河道,三峡船闸运力已经饱和,中上游的航道高峰期经常堵船,严重影响物流效率。

走陆路当然也是一个选择,但是成本就要高出一大截,咱们国家现在公路运输的比重太高,高速公路上大货车很多,而为了节省高速路费和油费成本,大货车基本都是多拉快跑,安全隐患也非常大。

衡量物流成本有个指标,就是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,咱们国家是14.4%,发达国家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平均比重通常都在10%以下。

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,本来天然适合产业布局,共同富裕的,但是因为物流成本这个瓶颈,企业只能是舍近求远,便宜了如印度、越南这些中南亚沿海人力成本低的城市,却把中西部大片地区排除在世界工厂之外。


我国这次的8500亿投资开建人工运河,其实就是要把物流重心向水运倾斜,往大里说是降低物流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,往小里说就是打通水路,让产业能顺利向内陆转移。

这就跟修路一样,原来就那么几条路,陆运物流上来以后天天堵车,只能是把四车道改成八车道提高通行能力,顺便多修几条路疏通堵点。

按照这个思路再看咱们的8500亿就比较清楚了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通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。

咱们前面说了,珠江和长江中间隔着大山,联通比较困难,你想想在山区开路就知道难度有多大了,而且水运不比陆运,你能找到分水岭的底点打通运河,还得解决落差问题,毕竟轮船不像汽车,水位落差太大根本没法行船。

现在长江运力不足,需要分流船只,所以要把两江连通,湖南江西货物可以通过珠江出海,降低长江的航运压力。

湘桂运河和赣粤运河其实分别在中游和下游联通长江和珠江,大概就是下图这个样子。

湘桂运河就是之前的灵渠,但灵渠的河道小,运力十分有限。

赣粤运河之前一直都没开通过,中原南下广东要穿越梅岭是陆路的主要通道,但是后来京广铁路开通,绕道湖南建设,梅岭作用降低,江西物流中心的地方,也就逐渐没落。

这次国家下了决心,要在江西和广东之间也开通一条连接两江的运河,向北可对接长江和钱塘江,向南可以直通珠江,这就把江西搭到了水运这条大动脉上,恢复江西之前的繁华。

其实建设运河的工程难度不小,大家也别被地图误导,以为只要把中间那一点打通就行,其实咱们建运河的目的是通航,而且是高等级通航,所以沿途河道都要改造,加深加宽,河上桥梁太低也不行,需要拆掉重建,可不是小工程。

那问题来了,长江的船都分流珠江,珠江也堵了咋办?

确实有这个问题,大家看地图也能看出来,广西的水系都经过梧州汇入珠江,那边长洲水利枢纽的船闸通过量也已经超过长江三峡,常年堵船,有时候一等就是好几天。

所以就又有了建设平陆运河的需求,从珠江中游开一条运河直达北部湾入海,货船不用挤到珠江出海,缓解珠江压力。

而且出到北部湾港口就可以直接对接东南亚,现在东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,发往东盟的货物走平陆运河比绕道珠江出海还能省出几百公里。

所以一部分原来走长江航道的货物也会通过湘桂运河,直接从平陆运河进入北部湾,未来广西将会变成中国和东盟贸易的中转站,这也是为啥大家都说平陆运河的开通会把广西经济带火的原因。


不少人说咱们搞运河是为了消化过剩产能,其实并没有,咱们前面说了,每一条运河都有开挖的具体原因,并不是拍脑门就上马。

很多项目之所以这两年才提上日程,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要改造大自然,逢山开路遇水搭桥,像隧道和渡槽,都要保证密封性,不能让水源被污染,难度比修路大多了,所以修运河极度依赖基建水平,盾构机等大型先进机械设备都是必备工具。

建设运河这种水利工程还有个特点,一旦投运就会形成路径依赖,停用可就没那么容易。京杭大运河弃用的时候就动荡过一次,所谓“百万漕工衣食所系”

现在也是一样,比如南水北调工程,北京75%,天津100%的用水都来自于南水北调,这意味着南水北调不能停,这个工程如果停工,华北地区的用水立刻就会出问题,那可是上亿人口的生计相信我们的国家已是做了充分论证,才会定调投资建设运河的吧

而且运河一旦修成,每年的维护费用也是一笔天文数字。如果只是为了消化过剩产能,国家有的是办法,完全没必要在这么重头的系统工程上做文章。

中国的水系给了我们民族繁衍生息最好的条件,哺育出了我们伟大的文明。而运河则一定程度上打通了中国三大水系的奇经八脉,加快了南北经济融合。

两千多年的历史,让运河,道尽了繁荣与萧索:国运兴,则运河兴;国运衰,则运河衰。

这一次运河兴建,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工程,将把中国经济的崛起写进新时代的脉络里。而我们优秀的企业家能在这场活动中觅得什么商机,需要我们好好去思考。